回到《金墟》故事发生地——赤坎
4月15日,“回到《金墟》故事发生地”活动在开平赤坎古镇隆重举行。
活动由中国作协创联部、江门市委宣传部、开平市人民政府主办,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、深圳出版社及《花城》《当代》《长篇小说选刊》杂志社协办。全国政协常委、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邱华栋,中国作协创联部副主任包宏烈,江门市委常委、宣传部部长陈冀,《长篇小说选刊》主编宋嵩,广东作协党组成员、秘书长刘春,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,花城出版社社长、《花城》杂志社社长张懿,开平市委书记余中华,开平市委常委、赤坎古镇党工委书记、管委会主任陈杰文,开平市委常委、宣传部部长周宝珠等出席活动。梁鸿鹰、彭学明、何向阳、李一鸣、韩春燕、张燕玲、贺仲明、谢有顺、洪治纲、徐晨亮、王炜、鞠月斌、梁彬、刘艳等专家以线上线下方式出席。活动由韩敬群主持。
熊育群长篇小说《金墟》以开平赤坎古镇真实的地方、家族、历史和现实事件进入小说,将虚构不露痕迹融入其中,打通了虚构与非虚构的界限,并注入了作者关于中国历史与现实的诸多反思,读来令人震撼。
小说以新时代乡村振兴为重点,在绵延一个多世纪、横跨太平洋两岸的时空中,展现了中国的变革、家族的命运与民族的振兴。详实的历史细节和细腻的笔触,双线并行的结构,融汇了过去和现在、海内与海外,再现了赤坎古镇百年兴衰起落,是一部深刻而真切地展现华侨及归侨爱国、爱乡、爱家精神的恢弘力作。
《金墟》列入了中国作协“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”以及“扬帆计划·中国文学海外译介”名单,入选中宣部“2022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”、北京市文化精品工程重点项目、2023年1-2月中国好书推荐书目,并签约成为广东重头打造的经典话剧项目。
邱华栋在致辞中表示,熊育群是当代一位非常重要的实力派作家,《金墟》是他深入生活、扎根土地所凝结出的一部力作,小说不仅呈现了非常精湛的艺术手法,还体现了他的博大情怀。陈冀致辞说,2019年,熊育群选择在江门挂职深扎,历时三年,完成了这部蕴含中国精神、讴歌时代变革的长篇小说《金墟》,用百年古镇的沧桑变化,诠释了侨乡人民跨越一个多世纪的命运、奋斗与追求,为广大读者领略江门侨文化打开了新的窗口。
余中华介绍,熊育群深入开平田间地头,和干部群众交朋友,从开平和五邑大地厚重的历史积淀中吸取养分,从开平人民推动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中获得灵感,创作出了《金墟》这部鸿篇巨制。
研讨会中,专家们分析小说的特点和难点,研讨“小说与现实的距离——《金墟》虚构、非虚构与现代小说新发展”、“《金墟》与乡村振兴、华侨历史文化”等。梁鸿鹰谈到《金墟》的重构精神,现实与历史那些隐秘的关系,人的精神层面所具有的向度,都被作者重新衔接构建。它构建了赤坎镇与世界的联系。这种联系的现代性意义就在于,它是重建的,它从中发现了我们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,重建了我们中华民族古往今来所坚守的那些东西。
何向阳说,《金墟》的成功在于这部长篇小说的创作特点和它所破解的难度。首先它写的是粤港澳大湾区,在目前长篇小说创作题材当中,这样的题材涉猎是并不多的。其次,他写的是乡村振兴的主题,乡村振兴主题虽然在现代文学当中也多有涉猎,但是真正触及现实肌理,写出历史风云的长篇小说仍然是凤毛麟角。再次,它是大历史大时代大世界。他的人物虽然只是在侨乡古镇这样一个地方,但是这个长篇是全球视野,是一种胸襟开阔的艺术表达。
粤港澳大湾区、乡村振兴、全球化视野,任何一个作家面临这三点来撰写,都是非常有难度的,但这三个难度,都被熊育群在创作当中一一破解,圆满地解决了这个小说的难度问题。
李一鸣认为,《金墟》是当代文学史一部极为厚重、浪漫、饱含深厚文化底蕴、金光闪闪的作品。它探秘人心,勘探人性,发掘民族性格、民族心理,以明察而热切的眼光,烛照世道人心,写出了侨乡儿女的心灵史,百年社会的变迁史,呈现出广阔的社会生活。
洪治纲认为,《金墟》隐含了中国近百年来的全球化历史进程。《金墟》是一部异常庞杂、内涵丰富的小说,不同时代的人物、司徒氏和关氏两大家族的纠葛、各种标志性的建筑如图书馆、祠堂,都充满了历史和文化的隐喻意味。小说中最核心的建筑作为隐喻性符号,像图书馆、祠堂,它们是非常重要的文物,是一部部不会说话的历史。通过这种静态的符号,熊育群成功地激活了它们所承载的历史记忆,激越,澎湃,幽深,繁复。
刘艳说,《金墟》问世给中国文坛提供了一个极具震撼力、展现民族性和人性之光以及家国情怀的经典性文本。《金墟》小说文本本身就自带丰赡丰厚的、多维度与立体呈现的、无法用单一层面与维度来诠释的价值与意义。
王炜谈到,不久前,在广东省文旅厅剧目策划中心成立仪式上,广东省话剧院跟《金墟》作者熊育群签署了小说的话剧改编版权协议。他说,《金墟》不仅重视意象和故事,更重视人物的塑造;更可贵的是作者将纵向的百年历史、不同时代的人物,将横向平行的国内国外、众多的人物,置于扎实的结构之中,体现出了作者极强的结构能力和深刻的思考力。这样的一部优秀作品为戏剧舞台的改编和表达提供了多种的可能性。
圆桌书评活动是江门人谈阅读《金墟》的感受和感想。他们认为小说贴近江门历史文化、华侨文化与现实生活,打破虚构与非虚构的界限、历史与现实的分隔,融合乡土意识与世界意识,写出了一个立体丰盈的五邑。著名侨领司徒美堂的孙女司徒月桂、中国红色摄影先驱沙飞的孙女司徒剑萍发言,谈到作为赤坎司徒家族后人,司徒氏和关氏两个家族口口相传的集体记忆,因为《金墟》出版,集体记忆成了社会记忆,甚至可能进入社会史的书写当中。
本土作家一木秋说,《金墟》为所有人物设置了真实的生活环境,她曾跟随作者来到古镇,为每位主要人物找到一栋楼,给他们一一“安家”。她一直在琢磨,原型人物是如何转化为小说人物的。她所熟知的人和事,就像土地与鲜花,鲜花来自土地,但它不再是泥土了。
张启雄是《金墟》采访和创作的见证者。他说读《金墟》有一种特别的感受,就是觉得非常亲切。这种亲切感来自《金墟》的现实性和真实性。《金墟》有不少小故事、小情节也是真实存在的,连地名也是真实的。亲切感还来自于地域性,《金墟》很多地方采用粤语,还有红白喜事,地方色彩都很浓。人物性格特征也有广东人的性格,实在,不浮夸。
本文转载自广州日报·新花城 2023年4月16日
用文学建构一座新百年古镇
文 | 李舫
“太阳西沉,古老的骑楼呈现一条剪影。一道夕光从江面斜卧而来,光影延伸到了江堤之下。潭江像在回味着落日余晖,暮色中久久亮着,丝绸一样抖动、滑过,悄无声息。”熊育群在40万字长篇小说《金墟》的结尾这样写道。
经过风风雨雨、潮起潮落,一切都复归平静。在这部《金墟》中,我们惊喜地发现,作者放弃了之前熟练驾驭的叙事习惯,勇敢地挑战新的创作风格。
2019年,熊育群结束了有关开平赤坎的长篇散文《双族之城》,并萌生将这题材改写成长篇小说的创作冲动,于是便有了《金墟》。这是一部紧贴大地行走、讴歌时代变革的史诗作品,讲述了选择与放弃、传统与现代、信仰与信俗、东方与西方、中国与世界等多重关系。
赤坎是广东甚至是中国的一个独特存在。它位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西南部经济开发区内,潭江穿城而过。赤坎划分为两大家族的地盘——河东区是司徒族人,河西区则是关族人。聚居区内也有外姓人居住,但他们互相之间绝不混住。赤坎古镇的前身是赤坎墟。当年关氏、司徒氏自中原迁徙,先后落籍赤坎。清代时两个家族在潭江边开埠,集市相隔仅一里地,他们相互竞争、彼此融合,最终以一条塘底街为界,建起了最早的赤坎墟。赤坎墟重建新城跟华侨有关。当年美国西部发现金矿和修建太平洋铁路,关氏、司徒氏有人漂洋过海到美国和加拿大淘金和修铁路。他们从最底层的苦力做到了小店主,站稳脚跟后,回到赤坎建筑新城。
《金墟》的故事正从这里开始:本世纪初,开平赤坎古镇被评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,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旅游旗舰项目,一家世界级大公司买下古镇,进行大规模旅游开发。一石击起千层浪,开发牵出了关氏、司徒氏两个家族和华侨复杂的利益与情感纠葛,百年产权的变更,更是牵出古镇不一般的历史。关氏、司徒氏两个家族通过合作规划、融资,终于将赤坎打造成一座欧陆风格的赤坎古镇。古镇的历史,也是广东乃至中国的历史风云缩影。
作者为叙事铺设了多重线索,是一种复调叙事。小说以司徒氏两代人、主要是司徒文倡和司徒誉两位代表性人物贯穿始终,写出了两代城建的艰难和荣光。历史上赤坎墟第一次兴起于明代海上走私贸易,第二次兴起于关氏牛墟和司徒氏东埠市场,第三次依靠华侨兴起于民国十五年的城市建设,三起三落,直至新世纪来临的再次兴盛。在新的历史时期,赤坎将按照浙江乌镇模式进行旅游开发,打造一座新的百年古城,定位为中华历史文化名镇复兴新标杆,建设成为富有侨乡特色的智慧小镇、绿色小镇和人文小镇。
作者塑造了众多丰满的人物形象。如怀有强烈事业心的基层干部司徒誉,把个人前程和家庭放在最后,努力冲破重重困难,建设故乡赤坎墟。前辈司徒文倡也有相似经历。民国期间,当地政府也曾鼓励海外华侨返乡建房,把赤坎墟建成一座真正的城市,司徒文倡正是在那时从广州回家乡主持筑堤和城建的。局势动荡,赤坎墟转由军阀把持时政,司徒文倡只能常去建设厅进行交涉。这些故事的历史对比,令人感动又感伤。
碉楼作为重要的文化意象出现在《金墟》里,就像碉楼散落在开平乡间一样,也散落在小说各处。小说中有一处写道:“关忆中摄影看上了碉楼,每每遇见,他总是久久凝视,不忍离去。碉楼大都是华侨所建,都是当年漂洋过海的人对乡土的深深眷念,对重返故土生活的无限期待。时光在红毛泥和青砖上寂寂沉积,榕树与杂草疯长,蓬勃生命与寂寞日子纠缠。他拍碉楼尤其喜欢黄昏时分,对着夕阳拍摄。”《金墟》中关氏和司徒氏的恩怨便是那些沉积的时光、尘封的往事,被两族后人发掘和记录,是命运,是轮回,成了《金墟》里多番雕琢的历史况味。
《金墟》中充满了丰富而有趣的民生、民俗细节。这些由脚步丈量、眼睛发现、心灵体味的细节,不仅让小说生动有趣,更让小说具有一种真实的力量。作者一步步走在赤坎的村野间,从一草一木、一砖一瓦中窥视时代秘密,洞悉古镇的灵魂。
在叙述上,作者对文体风格和节奏的掌控不疾不徐,文字上不显过于累赘,也不显过于简略,这本身是一种力量。当然,于必要处又多有点染,如文中写徐芷欣坐吊篮时的情景,她的腿吊在篮外有些麻木,便脱了鞋双腿缩进吊篮,蜷缩的姿态像布偶猫一样温柔。她微微晃动着,凝视窗外时,显得特别温存和娴静。这类描写,与全篇节奏有别,又来得恰如其分,增添了文体的魅力,也显示出作者的艺术感觉,来得不俗。
熊育群说,文学写作是一个脱实向虚的过程。但是如何把握虚实之间的关联、过渡、转换、衔接,是需要手法和技巧的。熊育群将小说的人物和事件放置在真实的背景里,用一个又一个真实的细节串起一个又一个虚构的事件,这让人读来有恍惚之感——我们在小说中遭遇的人和事,究竟是真还是假?然而,也许这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,作者凭借脱实向虚、以虚带实、虚虚实实、虚实有致的笔力,让故事呈现出至诚至真的力量。
本文刊于《解放日报》2023年4月8日第6版
编辑:刘艳二审:樊金凤三审:胡晓舟
版权声明:
作者:jiujiu
链接:http://www.xtchongjianji.com/lx/4852.html
来源:久久小说网
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,未经允许请勿转载。